主页协会资讯协会简介环保手册环保文库环保法律环保艺廊环保点子联系我们环保论坛工作假期-植树美境行动最新活动绿色出行
 
 

 

活动资讯  

工作假期

美境行动
环保艺术团
环保摄影小组
影视部(微电影)
环保在校园
中国海岸线垃圾清理与监测网

项目天津站

微信平台
爱鸟护鸟
大学生绿色营
环保夏令营
湿地环境教育
秋令营
节水节能
植树护绿
乐水行
绿地图活动
绿天使活动(32幼)

绿色之友成立20周年征文http://www.tjfog.org/20zw
 
 
 
 
友情链接
去除室内空气污染
人力资源经理俱乐部
 
 
 
 
 
 
 
 

 

 

天津绿色之友

 

 

 

天津绿色之友成立20周年征文  

 


 

“我和绿色之友的故事”征文


        
《大地艺术”落户七里海》

          作者:吕绍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与绿色之友这近乎平行的两条线在2007年这个时间点既偶然又必然的交叉。“天津绿色之友”(全称: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绿色教育委员会)是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成立于2000年11月6日,到2008年的时候他们的环保事业已经风生水起。而我的七里海周边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民间七里海湿地生态考察教育基地在多年研究湿地生态的基础上于2007年应运而生。
    七里海考察教育基地的创建得到了社会上尤其是很多有关民间环保组织、相关学术团体、有关新闻媒体和很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来考察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环保教育的环保组织和大学生组织、京津冀很多实习体验的大学中学师生、采风拍片的宣传媒体、以及观光旅游的各路朋友。这里面开展活动最活跃互相配合最密切的要数与余晓勇老师带领的绿色之友团队了,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2008年3月“大地艺术” 环境教育国际交流活动。
“大地艺术” 又叫“地景艺术”,首次“大地作品艺术展”1968年在美国纽约举行。艺术家们以大自然为背景,利用石头,草,落叶,土壤,树枝和树等天然材料作为创作媒体,以绘画,雕塑等为手段,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艺术形式,具有自然与创意有机结合的突出特点,能够艺术的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它能提高空间的整体美感,引起人们对自然的重视,给出一个理解人与自然主题的另一个角度。大地艺术通常都是照下照片留下纪念,然后就留来任其自然腐烂。有时候,大地艺术要跟踪拍摄几个月甚至几年,来跟踪其在自然界中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变化。
    从2008年3月8日开始经过与余晓勇老师反复的联络沟通,2008年3月15日(阴历二月初八)下午,我们的七里海考察教育基地终于迎来了大地艺术的艺术家们和张娟、余晓勇等老师带队的北京天下溪、天津绿色之友等筹备协助的民间环保组织领导和代表们。
    到来的艺术家小组共四位成员,这些外国朋友分别为:
    Julia Gilmore(朱丽亚•盖默),美国艺术家,来自德国Alanus艺术中心;
    Madeleine Suidman(马德琳•苏德曼),荷兰艺术家,来自德国Wiesbaden的“Schloß Freudenberg”博物馆;
    Elsie Gilmore(伊萨•盖默)美国教师,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曾经在中国贵州从事英文教学工作;
    Lynn Gehlen.(琳) 美国高中学生, 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
    她们都有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职业背景,曾在欧美多次参与制作大地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
    考察教育基地是依托七里海北岸西塘坨村我的农村老家创办的,这里住着我弟弟吕绍新一家,一切食、宿、行等后勤服务都是以农家院的形式委托他们操劳。我们的 农家院成为艺术家的下榻之处,几位来自北京和天津环保组织的志愿者,陪同外国友人也同吃同住在七里海农家院。
    3月15日下午艺术家们到后,来不及休息立即乘坐农家院的农用车马不停蹄直接奔赴七里海中心腹地, 开始为大地艺术作品的制作选址。
    本来根据外方要求,天津绿色之友在天津市内及周边大港、东丽、武清、宝坻、西青、梅江等地区选择了多处地点供选择,但最终还是选择在天津宁河著名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湿地。
    “水和湿地”是本次艺术活动的主题。来到七里海腹地,人们立刻就被堤岸上金黄色大垛大垛的芦苇所吸引(见图1)。苇席、苇篓、苇箔曾经是我们重要


注:本文完成于2020年8月8日。文中照片基本由参加活动的朋友拍摄。

图1:大垛的芦苇
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芦苇荡中的鱼虾螃蟹是营养丰富的美食,晒干了的苇子提供了灶台下的能源。七里海从来就是一片其乐融融的生物乐园,也是我们七里海人引为骄傲的水乡家园。
在我们的带领和天下溪、绿色之友老师们的陪同下,考察了几处之后最终将创作地点选择在了七里海老四沟一道背风朝阳的堤畔草地。站在七里海中心腹地四处瞭望,面对美丽的草本沼泽湿地美丽景观,艺术家们的脸庞在夕阳的映照下异常兴奋,Lynn Gehlen.(琳)忍不住的欢呼雀跃。作为四人中的领队,朱利亚在考察定点后说,她对接下来一周的工作充满期待,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大地艺术”这种绿色、环保的景观设计方式(见图2)。

图2:马德琳和朱丽亚
    大地艺术这样的形式,它不需要特别昂贵的材料,主要是利用大自然的背景,在自然的基础上,以人的创意和主观的改造与本土的自然材料复加而成,形成有唤醒环保意义的自然作品。大地艺术创作首先要做的,是按照创意简单整理改造原来的地形地貌,并为后面的创作得以继续。
阴历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惊蛰节气阴坡的冻土尚未完全化通。好在艺术家们的野外地形作业是在背风朝阳的阳坡,已经有足够的活土层。主创人员是来自
德国的“湿地教学”教师朱丽亚和来自荷兰的玛德琳,她们动手开挖出一道土壕,相对也培出一道土埂。两人每天都在构思,每天都在讨论,每天都在寻找材料,每天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艺术家们在志愿者和向导的陪伴下,唱着歌儿出工,一路欢笑回家。大家身上粘着草叶,鞋子粘满泥水,但是日子却洋溢着快乐!大家花了4个上午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地形地貌的整理改造。(见组图3)
大地艺术的艺术元素除了天然的之外,为了主题的突出,还需要一些人为的利用自然材料创作具体的小元素。每天的下午,艺术家们就在农家院这天然创作室中进行着她们的创作。
    这大地艺术就是宣扬一种环保,就地取材,它的资源不需要花钱买,也不用想这个东西破坏以后会怎么样,这些材料怎么去处理。那些材料在地里也会继续被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农家院中随处可见俯首可拾的芦苇、香蒲和各种农作物的秸秆、果壳、茎叶等等均成为艺术家手中的上好材料。

组图3:田野创作
    面对院子里的农具、渔具、织席编篓的家什,还有悬挂的桅灯、倒扣的渔船,人人充满了好奇。这些物品城市的孩子从没见过,而如今却变成了艺术创作的源泉,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见组图4)
先说我们本地人生活离不开的芦苇。苇把子用来做房顶遮蔽风雨,苇叶子可
组图4:桅灯、农具
    用于包粽子,苇织的席子用来铺炕、坐囤,苇编的各种篓子用来盛物、盛鱼。苇箔是传统的捕鱼捕蟹工具,鱼蟹一旦钻入苇箔扎成的鱼旋蟹楼就再也出不来了。矮小的苇子没别的用处能用来造纸,最没用的碎芦苇作为烧柴,熬鱼贴饽饽很香。“老外”不是要寻找本地天然材料么?这芦苇让她们欢喜万分。每天,她们都向农家虚心学习,男主人拿出专门工具,整根的芦苇穿进去,被分成四片或者三片的眉子,再经石头牛轴碾压,放到水缸中浸泡,于是变得柔韧结实。可柔韧不等于柔顺,偶尔手指头也能被它割出血来。一时找不到“创可贴”,就放在嘴里嘬上几下。女主人手把手教给客人苇编,艺术家们心灵手巧,编织出形态各异的手工艺品。只是这些艺术品在我们一般人看来,好像是都既没有开始又没有结束,那样的随心所欲。(见组图5)

组图5:农家院创作-1
    村里男女老少大人孩子对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充满好奇,每天都会有很多村里的人们来参观交流。语言不通就找翻译,道路不熟就找向导,人手不够就找志愿者。艺术家的欢笑每天挂在脸上,愉快的歌声每天回响在农家院落。
琳与我的小侄吕顺奇两个小朋友很快就成了快乐的小伙伴,琳还将即兴画的一幅蜡笔画“翠鸟”送给顺奇作为友谊纪念。(见图6)

组图5:农家院创作-2
图6:琳与顺奇
    一边是艺术创作在紧张而快乐的进行着,但是也没有忘记不失时机的做好其他公益工作。年龄最大的曼德尼,是一位老师,曾在中国贵州担任过短期义务教学工作,关注中国发展,希望通过活动与中国人民加强交流。大地艺术创作的第六天——3月20号,艺术家小组从紧张的艺术创作中专门抽出了半天的时间,到潘庄镇中与校长和老师们座谈交流,为本地的学生们上英语课互动、游戏,寓教于乐,展现了西方的教学风格。(见组图7)
一周的紧张劳作终于看到了成果,整个的大地艺术创作于3月21日圆满完成,这是以前没有从事过的作业。人们看到的是在挖好的沟壕中放入棉花壳、动物羽毛、香蒲草和鹅卵石等四种自然物,象征自然界的百态,其上再覆盖上亲手编成眼棱眼的苇席。还在旁边插上用芦苇、玉米秸杆和涂了颜色的棉壳制成的“仿生植物”。相对应的平行堆砌的四道埝埂,与沟壕形成了阴和阳的对比。这一创作灵感源于中间劈开的芦苇,一半向上,一半向下。

图7:在潘中与校长交流为学生上课
    这几道小的平行线横在眼前,抬起目光是紧挨创作区横向平行的一道约十米宽的河渠,约百米外是一道又是横向平行的高大堤埝,再远望则是平行的广阔地平线。壕、埂、河渠、堤埝自近而远的伸展开去,直到尽头的地平线,这几条与天地相接的线形成了几条平行线的组合。几条平行线自然抽象成了乐曲的五线谱。所以接下来人们为它增添些“音符”,将干枯的芦苇插在岸边与水中,形成几道平行的篱笆,芦苇枝头系上染成红色的棉花壳,远看就像一个个跳荡的音符。阴阳和音符将中西文化融在一起。水中和沟壕里的“花朵”是用棉农废弃的棉壳染色后做成,红色黄色,鲜艳异常。篱笆倒影稀疏,“花朵”映衬水中,让人浮想联翩。(见下组图8)

 
组图8:艺术成果-1
艺术家们还在湿地岸边的不同位置树立了三个芦苇做成的、中间有个大圆孔,造型有点像窗户的编织品,通过中间的圆孔大家可以看见三种不同的自然之美,将如画的风景框在了“镜框”之中。(见组图9)

组图9:艺术成果-2


    就这样平时看来非常平常的东西,经过他们的艺术加工,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觉得非常美,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一种体现吧。“这就是大地艺术?”创作现场吸引了很多人好奇地跑来询问,“对!这就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的成果展示和交流定于3月22日举行,筹备工作提前几天开始,邀请的学校师生代表队、环保组织志愿者、新闻媒体摄影家和社会上的有关单位已经全部通知到位,万事俱备。不料想会议的头天,一场春雨,一股上游客水涌向七里海,一夜之间水位上涨了近一米。艺术家们辛辛苦苦完成的自然造型艺术创作,竟然完全被淹没在水平面以下。志愿者们焦急万分,半夜来到水边,只盼这水能晚一点儿涨,慢一点儿涨。但老外们却别有一番理解,被淹没的大地艺术和末被淹没的大地艺术相比,同样充满了自然艺术的真谛。
    成果展示和交流会如期举行。参加活动的有三四十家单位六七十人,其中除了北京天下溪和天津绿色之友等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外,还有几家大学、中学的老师和同学约40人,有几家相关部门和企事业的领导或代表,有几家新闻媒体的领导和记者,还有几位摄影爱好者。这里我早就熟悉的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的王南林老师和潘中高中李俊芳校长都带领学生队伍赶来参加。(见组图10)
组图10:南开大学环境学院的同学和老师王南林
    刚下过雨,从考察教育基地去往现场有2千米泥泞的土路要步行。与会者的交通工具停放在了海挡大地上,土路由北向南与一条大型灌渠并行,当时“春分地气通”,正在往苇海中灌溉返青水,灌渠中水大流急。
艺术家们昨天制作了几十个小小苇筏,玛德琳、朱丽亚让大家沿着奔流的渠水顺流而放,小苇筏与人们同路漂流而下。(见图11)每一只小筏子上面那一朵用棉花壳做成的红色黄色的花朵,成为数十位摄影爱好者镜头当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正所谓——光阴似水,爱美如花,珍惜生命,环球一家。同学们不由想起孔圣人在河边“逝者如斯”的感叹。
图11:小苇筏顺流而放
    经过近半小时的泥路到了现场。芦苇扎成的“篱笆”仍然站立在水中。艺术家在原创作区旁边将编织的苇席固定在木杆上,中间挖出脸盆大小的圆形,她们称这叫做“上帝之眼”——果然,不论你从窗的这一边看那边,还是从窗的那一边看这一边,都能有新鲜发现:那是一幅从来没有看过的好风景——魅力无穷的七里海,透过芦苇窗户,我们才能欣赏感受天空的唯美,大地的厚实,流水的灵动。
    无边的旷野就是会场,农用三马车放下车帮就是舞台,艺术家和翻译站在台上,各路的与会者们站立在三马车的周围。艺术家手舞足蹈热情洋溢的演讲,与会者们有的认真听着,有的凝神的思考着,时常还有人提出问题,台上台下互相交流互动气氛热烈。(见图12)摄影爱好者们不失时机的记录下那一瞬间,拍下草本沼泽湿地美丽的景观,拍下那源于自然,归于自然,自然而然的大地艺术。

图12:交流会现场
    在朱丽亚、玛德琳眼里,将废弃的棉壳制作成“花朵”是大地艺术,在堤岸边精心设计开挖沟槽是大地艺术,巧妙利用光阴和光影形成景致变换是大地艺术,任由上游来水将已完成的作品淹没是大地艺术,干枯但仍散发生命信息的芦苇构成大地艺术,前来参与活动形形色色的人们也构成大地艺术。热爱艺术,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在共同的追求中我们有更多的内涵相通。
下午的总结会在潘庄镇中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张娟带领的北京天下溪团队,有余晓勇带领的天津绿色之友团队,有南开大学王南林老师带领的老师和同学,有我们本地的潘中高中的李俊芳校长和同学们,有潘庄镇中宋友平和运新宽校长和老师们,还有市里和滨海开发区的中学、宣传媒体等有关单位的同志们。(见图13)总结会上艺术家们表达了对天津七里海的赞美,表达了大地艺术在七里海取得了超出预料的效果和成功,感谢天下溪、绿色之友等环保组织的合作和帮助,感谢七里海农家院和七里海人的勤劳淳朴和热情好客。张娟代表北京天下溪发表讲话,绿色之友余晓勇做了系统而简练的总结。其他参与单位的领导或代表纷纷做了发言,各新闻媒体的记者们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这次活动我们的主要收获:首先是西方社会的环保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她们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和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无疑使我们对待大自然的认识和生态保护的理解产生了一次飞跃式的提升。其次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又

图13:总结会现场
    结识了很多有共同观念意识的新朋友,并加深了老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有这样的机会进行广泛的交流。再次是进一步扩大了七里海的知名度,尤其是有了新闻媒体朋友们的大力宣传使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广泛传播,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
总结会后在考察教育基地进行了“大地艺术”结营仪式。艺术家朋友和北京、天津的同志们对农家院一家和左邻右舍帮忙的七里海人表示感谢。吕绍生代表考察教育基地,代表七里海人向外国朋友,向南开大学等大学中学的老师同学,向北京天下溪等环保组织,向新闻媒体和在场的有关单位的代表赠送《天津七里海生物集》一书和《守望七里海》光碟作为留念。当时的与会者已经走了两三批了,留下来的都是核心骨干,大家都非常珍惜在一起的最后时光,纷纷合影留念,互换联系方式。最后,各路朋友在浓厚的友谊气氛中依依不舍的道别。(见图14)

图14:结营仪式
    大地艺术结束了,但我们的环保事业,七里海湿地生态的保护事业永远不会结束。我们与绿色之友的合作和配合仍然在继续,此次活动之后“天津绿色之友七里海营地”设在了我们的考察教育基地,还专门正式举行了揭牌仪式。

   
 

 

图片说明:

2001年6月17日天津市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绿色之友”成立

 

 

 

 

 

 

 

 

 

 

 

 

 

 

 

 


 


 

 


友情链接:

天津绿色之友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自然之友 世界自然基金会 北京地球村 中国鸟网
绿镜头 中国环保联盟 根与芽 湿地中国 济溪 谷润网
大海环保公社 中美环保科技交流网 乐施会 绿色资助基金会 环保节能之家  
           
       

联系信息      绿色之友办公室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

    邮政编码:300210

    电话: 13012292069       E_mail:
tjlszy@126.com  

    工作假期网址:http://hi.baidu.com/13012292069a


网站管理员:
28032032@163.com
   
   
 

主页

如有关于本网站的问题或建议,请向 28032032@163.com 发邮件。
版权所有(C) 2012 天津绿色之友
上次修改时间: 20 年 08 月 22 日